最近高考出分,是大众最为关注的热门事件,那些到这个时候就会从隐蔽处跳出来的各路神仙就会重新登场,吸引大家的眼球。互联网从九十年代开始,打造了一个大众从参与到变成主导的传媒文化,参与者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从我熟知的天涯(我没有接触水木BBS之类)到微博和贴吧等等,一个看不见的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浮出水面并且构建出了这几十年的文化地图。但是就样的一个看起来多元自由的信息流通的广场,却变得越来越成为话语权的争夺场。媒体行业,尤其是新闻从业者一直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但是这几年却受到了一个外行人的挑战,就因为他说了一句这个行业未来不好,居然就拉低了高考录取的分数线。这位网红这几天又因为几个小时收割了两亿的咨询费再次成为广场上的红人。高考填报志愿,这个很明显是依靠信息差来获利的服务行业,居然爆发性的获得了这么多关注,带来这么多交易,实在是经济不景气时期让人眼红的一个赚大钱的行业,难怪现在打开抖音和视频号,这位网红突然多了许多各地的同行,谁不想来分一羹呢。相比起这个行业的爆火和这个产业爆红,都离不开人的需求,老百姓不都是又良好的受教育背景,读书始终是听他们心里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渠道,而十年寒窗总不能因为一次没经验的误判就错误过最大的改命机会,那这个钱自然就觉得花的值得。出成绩后的这几个小时,因为是高校工作的缘故,我也接了不少的电话,甚至身边人不管是在办公还是如厕,几乎拿起手机接的电话也都是这个话题。而今天让我比较震撼的,倒是另外一张我看到的图表,上面画着从2000年出生的孩子开始,18岁参加高考,那时候的人数是974万人,这个数字马上让我想到去瞥了一眼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1342万,赫然多了368万人。就在刚刚,我转发了一条朋友圈,明天是今年的毕业典礼,1179万大学生即将毕业,这个人数是包括了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的人群,大于四年前的高考人数,也就是说,按照1342万人参加高考,他们毕业的人数会大于这个数字。前几天看了个视频,说不到十年中国会多一亿的本科毕业生加入就业市场,当时没有太去计算这个数字,但是脑子里第一反应也是,那毕业了怎么办?从去年底,就一直在看各种日本经济的书籍,“格差社会”、“冰河时期”、“失去的三十年”等各种词汇充满了我的脑海,我从美国的大萧条看到日本的经济低谷期,满脑子里都是“周期”二字,我们的社会发展在一切顺利的时候,婴儿潮是褒义词,就像美国的发展,离不开特朗普、拜登这一代不断构建消费社会和在商品趋势下发展起来的全球化。我们加入WTO后也因为摆脱贫困生活和争取更多财富的渴望,促成了商品和房地产的飞速发展,但谁也想不到,当我们生产力发展收阻的时候,人口又成了导致过剩的魁首。很多人只感受到了劳动力的“过剩”而显得岗位更加的金贵,却还没有意识到在大周期下,这个并非短期的变化,前几年用的一个词“新常态”,现在已经不再提了,因为已经是比那时候更差的状态。在刚才提到的图表里,2032年,毕业人数将达到最高峰,估算结果是1785万,乍一看的时候,我的震惊是夹杂着恐慌的,因为后面还标注了一项,就是出生年月是2014年,是我孩子出生的年岁,这意味着我的孩子要面对最残酷的考试、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不禁感慨,很多时候,做事需要早做决定,早做行动,千万不要起个早床赶个晚集,最近高考期间出现的另一个网红,35岁还在第十几次参加高考,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前面看起来也都是错过了人生成长的最好时机,如果那他从考试难度竞争较低就业较好的时代拖到了竞争激烈的时代,他就算今年考上了,也超过了35岁裁员的年龄4年了。这么一想,等我孩子参加高考的时候,要么晚个几年,复读或者玩到2037年也就是5年后再参加高考,按照图表降到了956万人的时候,岂不是就业各方面都容易了很多么?说归说,任何时候,人生都有门槛需要自己努力越过,我也常常举例子,说到《定位》作者的另外一个本书《赛马》(又叫《人生定位》),特劳特在书里提醒我们,今日的世界,想要成功,必须把自己看成一个产品,而不是一个员工,你的事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是单纯让自己成为马,而是选马和骑马。我们经常会陷入到学位和陷阱里,就像考研,很多人都只为找到一个好工作,按照本文的趋势介绍,未来就业竞争这么大,仅仅靠学位肯定不能找到心仪的岗位。如果意识到除了学位外,增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是持续学习和求教习惯的养成,那么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意识到它们本质上都是自己的马,而目标是达到什么样的终点。在经院哲学里,先验指存在于人类思维之前、经验之前的知识或真理,它们往往源自于我们的理性本性,而不是外在的经验,不知道何时开始,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了类似于线性的发展路径,而我们认为这一切理所应当。在郭有才火的时候,不会有人去追问他高考的经历,在姜萍火的时候(最近同样最热门的事件,一位参加阿里国际数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服装专业专中生),却有那么多人质疑和关注她的学历背景,可见大家在意的并非学位本身,而是背后包含的东西。在互联网的时代,真理已经成了薛定谔盒子里的猫,前面那位十几次参加高考的朋友,现在考不考得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做网红搞直播收打赏带货看起来会比他十几年前考上然后参加某项工作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趋势,那位赚了两个亿的老师肯定也不会给出这样的意见。我也感谢过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机会在国内最好的大学清华读书,但是到我孩子所处的时代,只是看这些图表徒增焦虑或者处心积虑对抗未来的趋势,又有何意义呢。我很早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高考加油》,当初就是讽刺学历的贬值和社会对知识的不尊重,明天我要去参加学校的新老师面试,当我正襟危坐在优秀的后辈面前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但我肯定不会再拿起来简历的时候说一句:“你好,你高考多少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