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考后,“为上清华复读15次”的唐尚珺决定以594分的成绩去读大学了。15年漫长的复读岁月里,对“清华”的执着变成唐尚珺梦魇般的执念,梦想化为了困住前进步伐的牢笼。唐尚珺的故事无疑是令人唏嘘的,我并不提倡大家学习,但我并不支持完完全全的批判唐尚珺为“反面教材”。
16年前,少年怀揣凌云状志,选择了一条险路,炙热的梦想推动着他不断地去进步。15年的复读确实漫长到甚至有些荒诞了,可第一年时唐尚珺的高考分数仅有“372”分,从372到594分甚至中间达到过646,期间他付出过的努力不该被无视和看轻。
200多分的进步背后,是一个大山里的孩子千万个日夜的刻苦,过程中他获得的知识、不断增加的人生选择,也是努力耕耘后收获的宝物,比如曾收到的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那个372分的唐尚珺绝对无法达到的高度。习总书记也曾说过“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敢想敢干”,唐尚珺立壮志、“考清华”并为之奋斗,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是可敬的,少年的梦想不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最后,唐尚珺的高考纪录片以594分草草结局,面对逝去的年华我想他一定比任何人都难过和遗憾,15年的时间,他并非躺平空等梦想成真,所以我不忍某些媒体单纯把他当做“复读狂人”“钉子户”之类的反面教材。
只是追梦的路途不可能人人一帆风顺,结果多有不完美或是遗憾,一味地苛求自己尽善尽美,有时反而会被逼上绝路。既入穷巷,就该及时掉头。遗憾,有时可能也是在提醒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唐尚珺的可悲就在于深陷其中,把梦想变成了执念,把“清华”当成了唯一的彼岸,才从向前走变成了来回打转。
“清华”从来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人生是不断向前的河流,一时的遗憾不该成为我们一直在一个阶段打转的理由,我高考时有一本参考书后面的话时至今日我仍印象深刻:“你错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遇见对的人,你对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想,15年前决心复读的那个少年也只是想,遇见更好的自己。
高考对人生的影响,确实举足轻重,少时的梦想似乎成败在此一举。但亲爱的朋友们,人生百年,十几岁的一场考试定不了你梦想的生死。如果分数称心如意,我真诚地恭喜你。但如果不尽如人意,只要过程你付出了努力就对得起自己,往事暗沉不可追,你就尽力让来日之路光明灿烂。
成败不是人生常态,而是一时得失,面对遗憾我们的失落都是正常的,难过后重整旗装,复读也好,向前走也好,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最重要。,而且有时换个方向也许能更好的抵达,鲁迅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豪也是明白了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救中国”的梦想。
梦想,成为什么不重要,想要什么才重要。
所以,亲爱的小朋友们,请大胆的向前走吧,祝你们能有一天梦想成真,坐谈少年凌云志,笑对人间遗憾时,唱一句潺潺流水终于穿过了群山一座座!